從種樹開始,凝聚社區向心力
在安平億載金城的虱目魚主題館,耗費鉅資打造,透過五感體驗,在館內聽到的、吃到的、體驗的都是在臺灣已有四百年養殖歷史的虱目魚。但在漁光島的虱目魚主題館,卻是一棟兩層樓鐵皮屋,一樓簡單販售虱目魚系列商品,二樓設置桌椅,辦理體驗活動與講座課程。
「我們是從大豪宅搬進小鐵皮。」府城館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盧靖穎不禁如此形容其中的落差。這棟小鐵皮的所在之處,還是一座面臨嚴重人口老化、青年外流、產業單一並且觀光資源尚未整合的離島。
由於在民國108年,盧靖穎面臨安平虱目魚館租約到期,而不得不搬離安平時,多虧有漁光里里長與億載國小主任的協助,才促使虱目魚館得以在漁光島落腳生根,繼續留在安平。為回報漁光里里長與億載國小主任的恩情,盧靖穎以「來趣漁光島」這個名字,設立全新品牌,開始推動漁光島社區發展。
但要推動社區發展並不容易,漁光島的居民大多已是高齡者,對於改變都興致缺缺,但來趣漁光島團隊並不輕言放棄,他們靈機一動,想到「種樹」這件事。由於漁光島是座海島,面對海風吹拂需要有防風林,因此樹是海島非常重要的存在。雖然種樹是只要花上一天就能完成的事,但必須天天澆水,當每個人都持續灌注心力在同一件事物上,其實就是一種凝聚向心力的過程。
於是,團隊邀請居民一起去沙灘種樹,並每日澆水,在澆水的過程中,他們透過對話漸漸瞭解彼此,居民開始打開心房,願意和團隊一起改變,和團隊一起展開活化社區的工作。
活化社區,歡迎遊客來趣漁光島
活化社區,來趣漁光島團隊分為空間活化、歷史活化與地方活化三個部分。
在空間活化部分,因為社區有養蚵產業,每年五到八月會產生很大量的蚵棚形成海廢問題,來趣漁光島團隊便活用這些蚵棚,邀請社區居民一起以這些蚵棚與竹子進行社區空間活化,在社區閒置空間搭建賞鳥亭、鞦韆與發呆亭,為漁光島創造成新的打卡景點,吸引遊客深入走進社區。
在歷史活化部分,團隊以「認識漁光島」為主題,向外地遊客開設工作坊課程,邀請相關題材的專業講師進行授課,從百年前漁光島的歷史開始講起,經過秋茂園的榮景,再到安平商港與安平漁港的開港,最後討論漁光島的未來展望。這四場工作坊的內容深獲遊客喜愛,參與的遊客個個都非常認真了解漁光島的歷史脈絡與未來發展。
在地方活化部分,團隊向外地遊客舉辦社區小旅行活動,因為漁光島狹長的地理環境,小旅行分為「向左轉」與「向右轉」兩條路徑,這兩條路徑帶領遊客看見漁光島不一樣的自然地貌與人文風景,在團隊的領路之下,進入社區、接觸居民、認識社區,使漁光島不再只有沙灘與夕陽,而有一個完整而立體的聚落文化。
此外,團隊首創魚塭旁的「來趣魚塭潮市集」,吸引文創業者、地方小農、樂器業者等喜愛漁光島的青年來市集擺攤,販售各式充滿創意的原創商品,結合漁光島特色地理環境以及魚塭特色,大獲遊客好評。
經過一場場工作坊、小旅行與市集的舉辦,參與活動的遊客越來越多,甚至有青年因為認同來趣漁光島團隊的理念,而選擇留下來擔任漁光島導覽員,向更多人介紹漁光島的聚落文化,吸引更多有志一同的青年留下,共同推動漁光島發展。
盧靖穎希望當遊客想到漁光島,就會想起島上有個來趣漁光島團隊,也會想起團隊推動的各式精采活動,感到漁光島是一座非常豐富而多元發展的小島,因而願意持續上島,使漁光島能夠如島上豐富的自然資源,生生不息,永續發展。